月下老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男女婚姻的神仙,又称月老、月下老、月下老儿,他童颜鹤发,身携婚姻簿、手挽红绳的老者形象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。月下老人依据“婚姻簿”将婚姻命定的男女用红丝线系足,从此无论如何他们都将成为夫妻。
月老故事的原型一般认为出自唐代李复言的小说《续玄怪录·定婚店》,小说描述杜陵人韦固在月色幽微的清早偶遇一位老人,老人借着月光在翻弄一本奇书,并告诉韦固,闹市瞎眼老太三岁的丑女将成为他的妻子,韦固不信,唆使仆人行刺了丑女。多年后,韦固发现娇妻正是当年的丑女,于是深信姻缘命定,无法更易。《定婚店》中月下老人的故事在唐代及后世广泛流传,为“月老”成为特定称谓奠定了基础。
在宋代的婚俗书帖中,“月老”开始作为特定称谓使用。元明清时期直至现代,“月老”成为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学中流传极广的人物原型。“月老”类型故事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传播,不同地域的讲述者会根据当地的风习、观念等,对故事进行创造性的改编。
“月老”被后人尊为道教的神袛之一,并像城隍神、土地神一样,有专门的神祠,同时也作为“媒神”,专司人间婚姻之事。中国大陆(内地)及港澳台地区均有供奉月老神的祠庙。广东东莞地区仍然保留有“求月”的风俗, 认为中秋之夜是月老为少男少女做媒的时辰。未娶妻室的男子等到三更时分, 三五成群在月下烧香燃烛, 祈求月老为其牵红线。
月下老人的产生、发展和中国古代婚恋嫁娶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,在中国的民间文化和民俗形式中,“父母之命”、“媒妁之言”、“无媒不成婚”等已成为根深蒂固的婚姻传统,月下老人温和稳定的形象正是婚姻巩固的象征,作为人们对神圣婚姻的膜拜对象保存了下来。同时月老也是中国古人命定观在婚恋领域的艺术化、形象化呈现。它蕴含着人们对于美满婚姻的理想情感和美好追求。
关闭